左耳朵耗子

创业
为什么会创业?
离开阿里的时候其实没想过要创业,因为那时候最重要的事情是父亲病危。我爸胰腺有些问题,医生说得做手术。不做手术肯定撑不了多久,做手术的话还有 50% 的概率能够救回来,但是需要观察一年。
当时我就不知所措。人到中年,基本上都会遇到这些问题,中年危机啊。那年我 38 岁,工作出了问题,小孩上学也出了问题,父亲还生病了,所有的事情堆叠在一起,我的头发很快就白了。
从阿里出来后,我就一个人在家里待着,安心陪父亲。没想到的是,这时候,几乎国内所有的云计算公司都来找我,还有一些创业团队,我就帮他们解决各种各样的技术问题。那段时间,我就感觉技术人的技术能力是被社会认可的,而且大家的付费意愿也很好。
记得当时,一家创业公司找我。他们花钱买流量,但大流量来了后,系统接不住,用户没办法注册,等于投放的钱打了水漂。于是,我帮他们解决这些问题。
他们系统是 PHP 的,我直接在线上帮他重构,没有重构源代码,只是重构架构。然后大概干了两天吧,基本上就可以救火了。我用了一些纯运维的手段,在不改代码的情况下,帮他搞定这种高并发的营销活动。
这一套都搞定之后,他问我要多少钱,我说两天 5000 块钱,你这没啥技术含量。他赶忙说可不是,我必须得给你五万块,因为你帮我们解决了大问题。
就这样,我一边在家里待着陪父亲,一边帮其他公司解决问题。印象中有一个月,我大概一口气服务了七八个公司,挣了 50 万。算了下,那段时间,我的平均月薪是我在阿里、亚马逊三到四倍的样子。
我意识到,可以创业了。很明显,市场对技术是有强烈需求的。因为绝大多数好的技术人员都被大公司垄断了,但中小公司也要发展,他们的发展也需要技术,所以他们需要像我这样的一些技术人员,能够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实在在的技术问题。
或主动,或被动地,我走上了创业这条路。我希望能用标准化的方式,来解决客户遇到的问题。之前,虽然我以救火队员的方式,手忙脚乱地暂时帮他们渡过了难关,但心里也清楚,那不是长久之计。
我要创业,做一款标准化的产品。
饿了么的技术故事
再讲个故事,那段时间,我也和饿了么合作过。饿了么的电商,是我经历过的所有电商系统中最难做的。
电商系统中,我觉得第一简单的是阿里的电商,因为它没有库存,所有的问题都是软件层面的问题。
第二是亚马逊,亚马逊有库存,所有的订单都要甩到库存去,但是他们都不是实时的,送货可以隔一天慢慢处理。它不需要实时,你可以用异步的方式解决很多问题。
但像饿了么这种实时订单类型的,就很难用异步的方式做。因为它要解决的问题是每天中午用户集中下单,想在 30 分钟之内吃到午饭,就需要在几分钟之内快速调动所有的资源来为一个订单服务。
当然, 这不只是技术问题,还是个业务问题,涉及商家、外卖员等等链条。不过,它有一个好的地方,就是区域性特征明显,很适合分库分表。
我接触到饿了么团队的时候,他们系统并不稳定,经常会挂。而且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是如果美团挂了,那饿了么必挂。或者说是饿了挂了,美团也会跟着挂。
为什么呢?因为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可以在那一瞬间扛住全网的流量。所以,饿了么就想做异地灾备,他们想的是既然我系统经常挂,那我就到异地另外一个机房建个灾备系统。
后来我跟饿了么 CTO 雪峰讲,灾备不行,还是要做多活,而且饿了么天生可以做多活。淘宝是全国人民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买任何地方的商品,但饿了么是本地消费,上海的在上海买,北京的在北京买。天生就适合做成异地多活。
雪峰一听,觉得这个技术决策太夸张了,步子迈得有些大。我说这事对你们的架构和团队都有极大好处。其实我这人,经常在客户那边都会给出这种比较大的命题,有的客户可能会觉得我不是来帮他们解决问题的,而是来让他们难堪的,哈哈哈哈。
对于我提出的异地多活的解决方案,饿了么的团队犹豫了很久。这中间,我一直在努力说服他们。有一次,我没忍住给雪峰打电话,我说不行,你必须得大张旗鼓地干,要不然无解。
你面对的是一艘摇摇晃晃、力有不逮的小船,今天这补一个漏洞,明天那补一个漏洞,你这种一点点的小修小补是不行的,你必须要大来。而且通过这个项目你可以全部把所有架构都梳理一遍。这多好的事。
后来,他们听进去了,启动了饿了么异地多活的重构项目。为了这个项目,所有的需求全部停掉,全部让路于这个项目。
做到最后,饿了么几乎所有系统都上了异地多活。
记得有一天,比较好玩的是,订单峰值一下子上去了,是平时的 1.7 倍、1.8 倍的样子,就想是不是市场在做活动。结果市场说没有做任何活动,大家都懵了,不知道为什么订单量暴增。
过了 20 分钟,就有新闻爆出来,说美团宕机了。但饿了么北京机房和上海机房是 1:1 的,可以容纳全国所有流量,遇到类似的情况,不会再挂了。后来,我还和雪峰开玩笑说,要不然咱们这样,先让饿了么宕机,然后所有流量就会到美团那边去,美团肯定撑不住,肯定要宕机。这个时候我们再把饿了么拉起来,撑住全网的流量。哈哈哈,这纯粹是在群里开个玩笑。
关于创业方向的选择
为什么我创业会去做网关。其实要讲清楚网关这些东西,我应该放出一个打印的 PPT 出来,像老罗一样拿出一个 PPT,嗯,现在我放不出来(笑)。
我整理一下思路。其实用户来找我无非就是几个事。第一个是要我做高并发的事,比如营销活动。第二个是想提高上线速度,比如可能需要用灰度发布、实时发布手段,来加快速度。第三个事情是用户量很大,速度又很快,系统必然不稳定,所以需要高可用。
你发布速度快,必须要并行发布,肯定要用微服务。不用微服务的话还是单体,所有人都在排期,不可能快。我记得阿里的交易线上就不是一个微服务,很多人都在里面写,写相同的代码,一个大单体往上发布,得排期。阿里那种所谓的“快”其实也是拿人堆,并不是技术上你可以很悠闲的那种快,他是那种很忙碌的快,你通常要加班,如果排不了期就得赶下一期。不可能快的。
所以,所有这些技术都会导向高并发、开发速度要快、并行开发,再加上高可用。最后都会导向只有那么一个类技术,就是云原生、分布式、微服务,还有 Kubernetes。但这些东西是不是能解决用户的问题?并不一定啊。
引导到这些地方,我们再抽象一下,基本上就 4 块,流量治理、服务治理、资源治理,还有数据治理,这四块东西会变成你的基础设施。要解决上层的问题,你的基础设施必须要好,就这意思。
就像我怎么让车开到 180 公里每小时,你先得铺路去,先得把路搞好,就像中国的高铁,并不是车开不快,而是之前铁路不支持这样的速度,所以基础设施不支持,你就没办法快起来。就像要让飞机起飞,必须要有大量大规模的配套设施,基础设施没跟上,你完全做不到。
现在我看到,服务治理有 Java 在做,比如 Dubbo 或者 Spring Cloud,资源治理是 Kubernetes 在做。还有两个事情没有人做,一个是流量治理,我就想流量那么重要的事情,为什么没人在做?另外一个是监控,今天的监控就是整体运维的数据,你必须要有。所以我们公司一开始起来做的就是一个流量网关,再加一个监控。
监控什么意思?我创业的时候,每一家公司都在比谁家的监控指标多,包括饿了么也一样。我记得我在饿了么的时候,有个同学来晋升,他说我们今天饿了么的监控系统可以采集将近 50 万个指标,到明年的时候,我要把它翻成 100 万个指标。
但是,数据太多等于没有信息啊。
有一个观点,数据是没有用的,只有把数据关联起来才有意义。数据关联了以后,才叫信息,我们不是做数据,我们是做信息。信息里面找到因果关系,我们才能有知识,比如说因为这个所以那个,这叫知识;有了知识以后,才能导出公式,我们才能通过公式去完成一些事情。
所有做科学实验都是走这条路的,不断地做实验、拿数据,在数据里面把它标注好,关联起来,然后找信息,从信息里面找因果关系,从因果关系里看看能不能推出一些公式。大概就是这么一个逻辑。
所以我觉得,今天所有监控系统都做错了,都在拼命地采集数据,而不思考这些数据到底里面有什么样的联系。
举个例子,我们做监控系统时,要说清楚这个对外的 API,后面连着多少 service?以及这些 service 运行在哪些 resource 上?又使用了哪些数据库、中间件?你如果说不清楚这些关联数据,是没办法做的。
今天的运维,因为是按技能分工,我只关心我的底层资源,不关心你的应用层。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。比如说我来问你,我想下线这台机器,它到底影响哪些用户?
我可以告诉你,在今天,中国没有人,没有任何一家公司,可以说清楚这个事情,包括 BAT。国外可以说得清清楚楚,因为数据有关联,我知道你这台机器到底服务着前面哪些 API,这些 API 有多少用户在用?我说的清楚这个事,因为数据是关联着的。
这就是我们公司为什么要走这条路。一个是拿着流量的调度,另外一个是数据,我觉得这两个事,然后再辅以像 Spring Cloud 服务治理、Kubernetes 资源治理这样的产品,就完全齐活了。这就是整体的基础设施。
我们公司叫 MegaEase,翻译成中文就是“巨大且容易”(笑)。
MegaEase 的 GitHub 地址:
https://github.com/megaease
为什么我公司会选择 Go 语言?
我可能又要唠叨一点了哈哈。
首先,做流量网关,其实国内现在已经有一些东西了,一种是偏应用,一种是偏控制面。偏控制面的像 Nginx 或者 HAProxy;偏应用的像 Envoy,还有 Java 的 Spring Cloud 或者 Zuul 。但 Java 那些东西的性能又很糟糕,性能好的就在 C 和 C++ 这边,但我觉得语言门槛太高了,一般人是玩不了的。
因为流量调度网关,一定是会有业务逻辑侵入的。有业务逻辑侵入的话,就必然需要大家可以定制、可以在上层进行开发扩展。所以我们选择技术,首先你要有很高的扩展性,而且技术门槛要低。
如果用 C 语言,我相信能够参与贡献 Commit 的人少之又少,Node.js、PHP、Java、Python 都属于门槛比较低的,Go 也是,但是我们又需要兼顾性能。看了一圈所有,只有 Go 语言和 Rust 语言。
但是你要说为什么没有选 Rust 语言?首先 2016 年 Rust 还不怎么样,这几年非常火我们也在用。我想告诉大家 Rust 语言是一个很好的语言,但是我觉得它的门槛也是非常非常高的,甚至会比 C 和 C++ 还要高,真的。
所以我们觉得,要让大家可以去贡献、去扩展,语言门槛放在这里就会导致整个社区变凉,为什么像 PHP 的社区,像 Java 的社区、 Python 社区、Node.js 这种社区很多很多?就是因为门槛低参与人多,所以基于这些方面的考虑,我们选择了 Go 语言,这是第一个因素。
然后第二个因素,为什么我们会选择 Go 语言,而不是其他的?
因为我觉得一个流行技术必须要满足这么几个条件。第一个门槛低。除了门槛低以外还需要有大公司在后面撑着,没有大公司用的话不行,因为大公司用了以后就会在上面贡献更多的特性。
而且大公司用得越多,就一定会有标准化的东西出来,比如 Java、C 和 C++,很多公司都在用,就有一个标准化组织。第三个,社区很重要,必须要有社区。第四个它必须要有杀手级应用。杀手级应用的意思就是它必须要有个成功案例,没有成功案例不行。
所以这 4 个因素:门槛低、有大公司撑着、好的社区,还有杀手级应用,决定这个技术会不会成功,会不会爆。
PHP 也有大公司用,比如 Facebook,社区也很好,门槛也低,又有杀手级应用 LAMP,所以 PHP 能爆火。虽然我不是很喜欢这个语言,我非常非常不喜欢。像 Java 语言也是全部都有,门槛也低,大公司不断地投入。Go 语言其实也是这样。
但 Rust 目前来说还没看到。Rust 门槛比较高,社区并不活跃。大公司只有 AWS 说要用。杀手级应用才刚刚开始有苗头,一个是 WebAssembly 就是 Web 上的汇编,一个是它逐步进入内核了。所以现在, Rust 有一点点起势的苗头。但是它有一个非常致命的缺点,就是门槛太高。
我很早就总结过:Java 适合做业务层,Go 适合做中间件、Rust 适合做系统层。很多公司业务层也都在用 Go 写,我觉得没啥问题。是这样,业务层 Go 可以写,你拿 Node.js 也能写业务层,我以前都是拿 C 语言写业务层,所以你拿什么东西写都可以。
Go 语言写业务层,我觉得天然有一个好处就是 Go 没有太多乱七八糟的东西,它特别适合写面条代码。所谓的面条代码就是这个业务流程长啥样就怎么写,不需要任何抽象,这些代码也懒得重用,我直接写就好。国内的很多 Go 语言开发者,我觉得可能有 80% 都是从 PHP 转过来的,因为太适合写面条代码了。
但是,当你的架构变得越来越大、越来越复杂,里面一定要有一个框架的。比如 MVC 框架。为什么你发现 Java 代码写不烂,因为它有框架保证。但 Go 语言代码我看烂的就有一大堆。另外,服务越来越多,你开始要运维,做配置中心、服务治理那些中间件,但这方面,你会发现 Go 语言可用的不是很多,而 Java 那边成熟的一大堆。
所以,早期的项目,你用什么语言都行。假如说我们把场景分成 0 到 1、1 到 10、10 到 100,我今天跟大家说, 0 到 1 你爱用什么语言用什么语言,随便你用,Rust、Swift、Kotlin 随便什么,C 语言都行,你要用汇编写业务代码,我觉得都没问题。
但是 1 到 10,你开始要尊重两个东西。第一个你的开发速度要快,第二个你的稳定性、性能这些要保证因为要扩展用户,这个时候,你就必须得选一些工业化的语言。像 PHP 可能就有点受不了,Go 语言或者 Java、Ruby、Python 这些都还可以,因为生产力各方面都还可以。但是如果 10-100 的话,哎呦,我估摸着只剩 Java。所以,关键是你公司在哪个阶段。
有时候我们上网一看,哇,大量都是 Java 不行、Java 反人类、Java 太啰嗦,但是你可以看看,说的那些人他们可能都在小公司哈哈哈,因为他的业务场景的确不需要用 Java,他说的是对的。或者是那些独立开发者,都是从 0 到 1,他爱用啥就用啥,自己舒服就好。
但是你看那些大公司,银行、电商、电信,只要是这种有交易型的用户公司,包括哔哩哔哩所谓的自己用 Go,但是他做电商,你看他用啥,还是用 Java。Java,跑不掉的这个事情。
创业几年的反思
我创业也是很坎坷崎岖的。看似很好的一条路,但是一到创业的过程中,就发生了像中美贸易、疫情、资本趋于谨慎等等各种问题,互联网一片惨淡。现在也还有很多各种问题,所以其实都还是挺不容易的。
但是我坚持“条件受限是好事”,让我可以去想一些更重要的东西。比如很多公司可能想怎么样拿投资,现在我在想的是,怎么样能让我们的公司不拿投资,自己成为一个能盈利的公司,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公司,不是被人包养需要寄养的一个公司。这些是我每天在思考的。
其实大家也可以去思考,这个世界其实并不完美,你会遇到很多很多让你很无助的事情,我也经历过工资发不出来,自己掏钱给团队发工资的时候,我一晚上睡不着觉,也经历过。
但是我想说的就是,所有的路都是可以走的,不用担心。但不是纯靠坚持,关键是你一定要去想方法,想更好的、更优的解,这个事很关键,千万不要使蛮力,没有太大意义。这是我创业学会的第一个道理。方法会比努力更重要,所以我们不加班,如果团队在加班,我觉得我们肯定方法不对。
我创业学会的第二个道理是关注你的重点,不追小兔子。能让你分心的事情太多太多了,你不知道你前面那座城池有多高。因为你从来没见过,一路上都会有很多很多的小兔子来找你。你一看,这个兔子好看,我来追一下,那边又有一只蝴蝶,你就忘了你未来要去哪。
这两个东西我觉得挺重要,这也是我创业这几年来受到最大的两个教训。我觉得跟我们的人生也是很相通的。
我的梦想
我活到 40 岁了,算是看出来,之所以这些大公司能垄断,就是因为垄断了技术人员,垄断技术人员他就会垄断掉这些技术,用技术来压制你。你们觉得有人写程序抢月饼,他把那些抢月饼的人开掉了,其实他在整个社会上跟你抢月饼,跟所有没有技术能力的人抢月饼,你们根本抢不过他。
所以我一定要把这个抢月饼的技术给到大家。我不觉得这个世界就是那一些公司在垄断的,我希望能够把技术惠及到所有人,大家都能抢月饼,就这意思。
所以我们公司的使命就是,残酷无情地降低技术门槛,让普通的公司可以用到这些高级技术。不是让你用云计算,我是要让你用到解决方案,让你一行代码不改做秒杀,让你系统再差也可以做秒杀,让你可以做高可用,成本很低地做高可用,成本很低地做灰度发布,就这样子,让你可以去跟大厂去抢月饼,他们每天都在用各种各样的技术手段在抢月饼。
我觉得这些技术并不难。难者不会,会者不难。
技术
技术不是用来写 CRUD 的
低代码会不会颠覆外包公司?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。过去一段时间,云计算,更多是对企业运维侧工作的变革。特别是 IaaS 和 PaaS,它做的都是技术侧的事情,比如怎么管理计算资源,怎么做好监控。
我相信,未来云计算肯定是要慢慢向业务渗透的,因为有一部分业务是可以标准化的。从这个角度看,外包公司可能会被颠覆。很多中小公司并不一定需要一个特别复杂、定制化的产品,它们的需求是可以快速使用。
而快速使用、开箱即用类的产品,有两类。第一,SaaS。像项目管理软件、聊天软件、销售软件这类的产品,企业没有特别多的定制化需求,标准化的产品就够用了。第二,低代码。通过低代码,企业可以搞定一些简单的定制化类的需求。
很多外包公司我觉得还是缺少思考。一个人,一家公司,如果不思考的话,那颠覆你的往往不是不是这些云计算、低代码这些技术,而是什么都有可能颠覆你。因为你只是在按部就班地做事,别人让你做啥你就做啥,你没有去想更多。
客户说我要一匹更快的马,你就去训马了,而不是想着做个汽车。这是外包公司最大的问题,他们没有任何的话语权,客户让他干啥他就干啥。而绝大多数客户,绝大多数时候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。
低代码肯定会替代一部分简单的 CRUD 类的工作,但我觉得我们技术人员本应该去干更高级的事情,而不是纠结这些。我想说的是,技术不是用来写 CRUD 的,技术是用来创新的,这一点大家要理解。
如果你只是把业务流程给数字化、代码化,那即使在大公司里,你本质也是做外包。不要觉得在大公司里就不是做外包,我给你讲,你很有可能是在给那些运营做外包。要理解,真正的技术是要拿来做创新的,你要去颠覆点什么,要去创造点什么。
基础知识的意义
我一直强调要学好基础底层技术。两个原因,第一,你得知道原理,知道某个技术它是怎么运作的。不要着急,有的人可能会说今天学了也没什么用,你还是要坚持学,因为你慢慢会发现,很多东西都是相通的。
第二,当遇到一些比较难解的问题时,你学到的这些知识就会派上用场。这些难解的问题会让你跟别人拉开差距,懂基础和不懂基础的人,他们的思考完全是在两个层面。不懂基础知识的人,他就在那瞎搞,这里试一下,那里试一下。运气好,碰巧解决了,但也不知道怎么回事。而懂基础的人,他可以很快理解大概是怎么回事。
我举个例子,Linux 操作系统有时候我们会感觉写硬盘很慢,但我想说,写硬盘其实不慢,因为它有 Page Cache。你写硬盘,其实也是写在操作系统的内存,然后内存在一点点换页换到硬盘上。很多中间件,比如 RocketMQ、Kafka,都会使用到 Page Cache 技术。只要 Page Cache 玩得好,那系统性能也会不错。
还有像 TCP 原理。有些时候网络连接会闪断。从 a 节点到 b 节点,中间经过了很多设备,你怎么排查故障?如果你懂原理,那就会容易些。第一,你先看看 TCP 的状态,如果是 time wait 的话,那就是我主动断开连接;如果是 close wait 的话,那就是对方主动断开连接。你看状态就能有一个基本的判断。
第二,如果没有看到连接建立的话,你需要使用抓包的方式,像什么 tcpdump、wireshark 之类,用这些工具,就能很快定位问题。如果你不懂基础知识,那你很可能就不知道怎么使用这些工具。而没有这些工具,解决那些问题,你估计就得使用蛮力了。
如何选择技术?
每次直播的时候都有人来问我一个问题:我该不该从 .NET 转 Java、该不该从 Java 转 Go。我不直接回答这个问题。
我不知道这个问题背后的思维方式是啥,就是 .NET 怎么样?或者说 .NET 转 Go 怎么样?我不知道你为什么想问这个问题,你想从我这边得到什么样的答案?想转就转呗。是不是你需要有个人帮你坚定想法,还是需要有人告诉你一个答案,你才去做这个事情?我觉得你不要把人生的一些决定寄托在我身上,你自己的决定最好自己做。
但是,我跟大家说一下,我之所以能够做成今天这个样子,就是我随时都在追逐一些我觉得是主流的技术,它是未来技术。就像我在阿里追 Docker,惹了 3 个团队。但是我一点都不后悔,为什么呢?因为我今天的很多想法都是因为我去用了这个技术我才会有。
包括我学 Java 也是一样,我始终都觉得我必须要靠上主流。说得俗一点,就是你必须要去风口,这个风口猪都会飞。但是,要看那个风口是不是个短暂的风口,千万不要去找短暂的风口,你要去找长风口,风可以吹一辈子的。
因为你是猪,你是没翅膀的,你必须要一直有风吹着你才能飞;否则的话,你飞不起来,因为你没翅膀。你不是鸟,没风都能飞,绝大多数人跟我一样都是猪。
所以你需要站在一个天天都有风吹的地方,比如说你选对了计算机专业,这就是一个风不停地吹的地方。过去也好,今天也好,未来也好,整个世界都是被一堆程序员驱动,就是这些写代码的人在改变着未来。
所以今天这个风口是没啥问题的,那问题就是你有没有站在这个风口里面的主流的技术上。
比如说,我觉得主流技术就是 Java,你又没去学 Java。你看那么多公司,有多少公司在用这个技术?这个技术可以干什么?我用了它我就不会失业,对吧?Go 语言也上来了,你是不是也要去看一下?满世界都是 Linux,你怎么可能不学呢?所以就这个意思。
现在都是手机,都是移动互联网,所以你也得要去了解一下。包括云原生很火,大数据也很火,这些都需要我们去看一下。
但是像区块链这些东西,你就扪心自问一下,区块链是不是所有公司都在用?没有用就让那些猪在天上再飞一会,指不定哪天风停了呢。但是,今天那些很强劲的风已经刮了十多年、二十年了,你为啥不去呢?
那些只刮了一两天的风,你要小心,因为你没翅膀,飞上去以后,风停了你就会摔得很惨。那些刮了十几二十年的风,你还没站上去,要赶快站上去。
如何完成早期的技术积累?
很多人觉得我已经完成了自己的技术积累,已经开始探索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上层的事情了。是这样子。
很多人知道我的时候,我已经有点名气,我已经去了阿里、亚马逊,反正稍微有点成就。所以你并不知道我刚开始出来是去了工商银行,他们给我分了套房子。我父母是下岗工人,每个月两个人加起来就 200 块钱工资,我是 600 块钱,我们一家三口 800 块钱。
但当时,我不要了,全部都不要了,我要出去到上海做外包。
到上海的时候我拿 1500 块钱的工资,租房 900 块钱,然后一顿饭要吃 15 块钱,你们算一算,一天的生活费我只够吃一顿饭,而且我还得自己做饭。公司说出差一天有 30 块钱的出差补贴,而且出差还管饭,所以我必须得出差。一出差,我的收入就好很多。
那时,我无时无刻都在想着,我要去更好的地方。那时候我们封闭开发,周一到周六全部待在开发中心,家都回不去。即便这样我也要去学习,周日我也要出去面试,去改变自己。因为那种没有技术含量的事情,我知道再做 100 次,也依旧没有任何未来。
老实说,我跟那些外包公司极度不和,我跟老板吵架,我甚至跟甲方的行长吵架你们相信。因为我把事情做完了以后就在那看书,那个行长过来说,大家都在这外包,你为什么要在这看书?我说我看的又不是闲书,我看的是技术书籍,你凭什么不准看?你安排活给我做就好了,你管我看不看书?我就跟他吵架。
后来我选择职业或者工作的时候,我宁可被公司开掉,也要去做有价值的东西,我从一开始的初衷就是这样子。并不是说今天功成名就了,我才这样选;而是我一直都在这么选,所以我才会有今天的成就,大家要理清楚这里面的因果关系。你不这么选,你永远不可能成为这个样子,明白吧?
现在我做公司也类似,有些项目我不接就不接了,我要接项目的话,也可以把自己做成一个外包公司,一年也有几个亿,但是有什么意义呢?我设想是十几个亿的事情。
刚才有人跟我说我做的事情太大了,有点不可能。这就对了,因为绝大多数人都不敢想,他们想一想就觉得这事不可能,就离开了,所以我没有太多的竞争对手,明白吗?因为绝大多数人都不敢想,他们一想他们觉得我做不到,就傻掉了,他们自己就给自己思维框架里面就设了一座墙,因为连尝试他都不敢尝试。
至少我敢尝试,失败了又能怎么样呢?反正我不会后悔。我未来老了以后,四五十岁看我这段时间我至少试过失败、至少试了一个牛逼的事情。
那你们呢,自己的人生你连试都不敢试,想都不敢想。人,最可怕的是不敢想。不好意思,讲得稍微有点激动。
成长
996 没有成长怎么办?
“毕业两年,现在公司里头都是 996,日常的业务需求做不完,感觉自己在这个公司没有什么成长,学习也没有多少时间,是不是应该考虑换工作了。”
对于这个问题,我想问,大家想过没有,你找工作的目的是啥?
任何事情我们都得回到目的上,如果找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找碗饭吃,不让自己饿死的话,那 996 这些我觉得都顺其自然就好,因为这是让你不饿死的一条路。
如果你找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,那假使现在的公司不能帮你达到这样的目标,你就应该勇敢寻找能够帮你达到目标的公司。比如,我以前是在银行里,从甲方跑出来,房子都不要了,我就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,所以我选择公司的标准就是这个公司可不可以帮助我实现自我价值。
这是互相成就的一个事,我跟我的团队的员工也是这样说的:你成就我,我成就你,这是双向的事情。
所以我觉得换不换工作问题在于,你得问一问自己,你想要什么?如果你想要的是提升自我,那就应该去找能够成就你的公司。那些公司也会问你,你能成就我啥?这就是一个相互交换的过程。当我们不断去索取的时候,我们也需要给予。
我贡献价值,反过来,我希望公司也能给我价值。这是互相交换。大家都是在签合同,是雇佣关系,而不是什么劳动关系,不是说是我为你工作,我就是你的人,不是卖身关系,这是个相互合作的关系。所以,如果不能达到目的,我建议你不要去,公司也需要很好的人。好的机会从来都是给好的人,不会给不好的人。
大公司和小公司的权衡
其实无论大公司也好,小公司也罢,只要你用心观察都能学到东西,但你不用心什么都学不到。
大公司最大的问题就是一个萝卜一个坑,你就只能干你那一小个环节,你就是他的零件。所以很多人觉得大公司里面学不到东西,反而在小公司里可以做一个面的事情,能学得更多。其实不是。到大公司里面,我觉得有三个东西是可以学得到的。
第一,组织管理。大公司组织的运作方式、体系化的管理方式,怎么调动那么多人来完成一个事;或者一些思维方式,为什么他要做这个而不是做那个。这是大公司跟小公司不一样的地方,因为大公司有资源,可以去试错,试过很多很多错误。每一个东西都是可以让你思考。第二,怎么挣钱,大公司怎么挣钱的。
第三,大公司里面的一些高手是怎么工作的。因为大公司里我觉得应该是有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人。比如这个世界上最好的运营、最好的产品经理、最好技术人员,都在阿里、亚马逊、谷歌这样的一些公司。所以你进去要去找大公司里面那些聪明的人,跟他学,就像你打羽毛球下象棋一样,你必须要找高手学。就这三个东西,在大公司里面我觉得是最有价值的。
那亚马逊和阿里我学到什么东西?
在亚马逊,我学到的是他组织整个公司是以微服务架构以工程师文化来分工的,不再以技能分工,是以职责分工,也就是说我让你完成一个事,你得从前端一直干到数据库,干到运维等等,任何一个环节都不算完,必须全部从头到尾干完。
所以亚马逊拆分组织是竖着切的。比如说这是购物车,这是下单,这是发短信,这是地址,然后有一个团队负责所有事情,这个团队是 two-pizza team,两张披萨可以喂饱,也就是 10 个人左右。所以,亚马逊是小团队可以干大事。这是我学到的,相当厉害。因为以前什么瀑布模型、敏捷,我都觉得有很多问题,直到我看到亚马逊的这种组织方式。
然后怎么挣钱?亚马逊是用技术挣钱,所以你看他做了世界上第一个推荐系统,也做了世界上第一个云计算平台。
他是这么想的:首先一件事情,你必须把它抽象化,因为抽象化之后才可以简化,简化后才可以标准化,标准化的事情才能自动化,自动化的事情才能规模化。
简化—>标准化—>自动化这条线,全部都是技术在干的事,第一次工业革命、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一样的,只有技术做到了,你才最终可能规模化,之后才有飞轮模型。这是亚马逊的理念。
那在阿里我学到了什么?
第一,怎么组织整个企业。我觉得阿里用一种政委文化。我虽然不太认可,但是这也是一种组织方式。另外是一种激情、热情,我觉得阿里巴巴的员工就像打了鸡血似的,可以为公司拼命地加班。当时双十一的技术支持团队,因为要做连续做 48 个小时,我说你们分成两个团队,一个做第一天,另一个做第二天,看行不行?然后他们说不,我们可以干 48 小时不睡觉,大概是这样。
而且我经常在阿里看到员工说我这事做不好了,我就去跳西湖,或者说有军令状对赌的方式,员工跟公司立军令状说我今年我要做 300 亿,如果做不到,我全年白干,奖金升职都不要给我,但是我要是做上去了,每一分钱我都要参与,我要分给我的团队。
我觉得,阿里让我看到了跟其他公司完全不一样的文化,他们太有热情了,非常非常有热情,比起外企那种闲着整天想着怎么早下班,是两种不同的文化。这是阿里的组织,我到今天我都在想怎么样把人的这种热情给激励出来。
然后怎么挣钱的?电商,其实核心是想着怎么样让你更快地做决定,因为你做决定的时间越短,我流量的转化率就会越高,对吧,这跟我们做技术一样的,响应时间越短,你的吞吐量就会越大。所以我在买一件东西的时候,做决定的时间越短,转化率就会越高。
阿里挣钱其实跟亚马逊有点类似,但是他们走的不是同一条路。
亚马逊走的路叫简单标准化,我为了要让用户更快地做决定,我要把最好的商品呈现在他面前,或者展示出能够影响用户做决定的那些最关键的因素,比如好评率,所以会有一些 rank。
但国内不是。国内要让用户更快做决定,其实要让用户疯狂。国外是认为让用户在理智的情况下,会更快地做决定,国内是觉得用户越不理智,会越快做决定,这是两种不同挣钱方式。
所以我觉得这些东西都只能在大公司里面学,小公司完全不开窍。那如果你一直在小公司去不了大公司,怎么能快速成长?
其实也能成长,关键是你有没有跟那些聪明人在一块。因为并不是所有聪明人都会在大公司里,越是聪明的人,可能越不喜欢待在大公司。因为他待在大公司收益其实很小,他必须得没有约束,不需要去搞什么办公室政治。
所以你的朋友圈会比公司更重要。你到大公司,也是要看你的朋友圈,这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观点,你跟什么样的人在一起,决定了你怎么样成长;你跟什么样的人在一起,你就会被影响成什么样的人。所以有的小公司也不一定不能成长,关键是你有没有跟对人?他的格局够不够?
我们公司就非常注重员工成长,每周都要让他们去做分享,我会留出大量的时间让大家去学习,甚至要去写东西。因为我觉得写作是一种深度思考,在写作的过程中,你才会认真地去想、去总结、去归纳你所学到的知识。
没有时间怎么办?
这个事情我是这样想的,你得管理时间。有时候向下管理,有时候向上管理。
向下管理就是管理自己的时间。
我们现在有点不好,有手机随时都会来通知,一会就被打断。如果你的时间总是被打断的话,利用效率是不高的,所以不要被打断。你说我们公司里面还有什么钉钉群这些东西,就很可怕的事,反正管理好自己时间。一般来说我喜欢专注做事情,在阿里有些时候我也害怕被打断,我就跑到别的办公区里工作,把手机直接静音,然后一个小时以后再出来回复一波。
然后第二个,向上管理。
比如说是这个事情本来就是得一个星期才能做完的,他就要让你两三天做完,你要自己接了,就不要怪别人。该跟他斗争的还是要斗争,但是斗争是要有资本的。没资本的话,就比较麻烦。
对于类似的事情,我的思路是我可以辛苦,我可以加班,我肯定会努力做。欲先取之,必先予之。等到领导对你、公司对你有比较大的依赖的时候,你就可以跟他谈任意的条件,因为他很害怕你跑了。这就是资本。
但沟通的时候,也不要太直。我在外企里面学到的一个方法叫 Never Say No。他说和用户沟通的时候,你永远不要说不,这事我做不到。你要说 Yes,但永远是有条件的 Yes。比如这种情况下我能做到,那种情况下我做不到。你给我更多的时间,我能做得到,你给我那么短的时间我做不到。或者说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我只能交付你半成品,你要不要?
就是我永远都可以给你做出来东西,但是总是有代价的,总是有条件的。为什么要这样呢?别人把球传给你,问你能不能做?我们技术人员比较实在,好像只能回答“能做”还是“不能做”,那你就被 PUA 了,知道吧?你知道你被 PUA 是什么概念?被 PUA 就说是你进入了别人的环境里面,它营造了一个空间,把你扔进来,按照他的逻辑,就问你,给你一个答案,你能干还是不能干?那无论你的答案是能还是不能,你都是被 PUA 的。
你要反 PUA 的话,必须得把他拉到我们喜欢的角度来,把这个压力推回去,给他一系列的条件:
Option 1 :我可以再按时完成,但是质量别想。

Option 2 :你给我足够的时间,我保质保量全部交付。

Option 3 :我还是按你这个时间,但是你必须砍掉一些需求。
三个 Option 传回去,就反转了,因为这个逻辑是你的。他这时候就要痛苦地做选择了。到底选 1、2 还是 3?因为每个选择他都要付出一些东西,那就让他去选,不要剥夺他的选择权,不要硬杠,你把选择权传给他,表面上你是在很好的交流,实际上你在 PUA 他。
我给大家再举一个例子,当时从阿里出来的时候,因为工作居住证的一些问题,所以我需要阿里给我赔偿,但当时他们就很可怕地说:你是不是要敲诈我?律师团队这么说。我一想我敲诈多大的罪啊?要把我抓到监狱里!因为我要求的那个数是比他要赔偿我的更多一些,所以我说:
第一个我不要钱,一分钱不要。既然你也认这个事的话,你给我写个道歉信,盖上阿里巴巴的公章就好。
第二个是按你说的赔偿,你不用给我道歉,你告诉我这个钱的事由是什么样子,然后盖上盖公章,不然你说我诈骗,我可不敢要了这个钱。也就是说你给我赔偿这个钱,必须说明这个钱是用来干什么的,然后盖上你的公章,不然我以后说不清楚。
第三个是这些都不需要,然后我们就签个协议,按照我的要求给我。他们自己肯定不愿意出具我可以拿出去说的这么一个证明嘛,对吧?
也就是说要反向 PUA,选项给对方,选项永远都说可以干的,但是你要有条件。小胡同赶猪,我给你了 5 条路选,但是你肯定不会选那 4 条路,你只会选这条路,因为那 4 条路他自己就去盘算了,就这样子反向 PUA 就是反过来给他更多的选项。
好,这些都是这些我教大家的,不单单是管理时间了,哈哈哈。
怎么才能学得快?
我之前说我学 Go 语言大概一两周时间就能够学会。但很多同学说自己已经是 Java 程序员,要学 Go 语言可能用半年时间都搞不定。
我跟大家讲一个故事。我以前刚去上海的时候买不了书,只能在书店里面看书。我就把书店当成一个图书馆,看完后我会做笔记。我希望大家都有一种写作或者做笔记的习惯。
以学编程语言为例。你学一门编程语言,总是要把它抽象成一棵知识树。
因为刚开始你学各种各样的语言,会发现,这个语言也有这几块东西,那个语言也有那几块东西。比如说,一个语言,它必然会有变量、分支,还有循环,这是它最基本的逻辑结构,所有语言都应该有的。然后更高级一点的特性,它也有一些数据结构,还有数组、字符串,再高级点比如泛型,还有面向对象的多态,还有一些类库等等,这些都必须得要有。没有这些东西的话,这个语言是挺难用。
所以我学一个新的语言,我就会把这个语言照着我的框架来套。这个语言有哪些分支逻辑、哪些声明变量,多线程是怎么玩的、面向对象多态怎么玩的等等。我就照着套,半天或一两天就套完了。这个语言也就学会了。
所以,首先你有一个大的语言框架,新语言跑不出这个框架范围,然后你把语言特性往框架里面套就好了。你学得多了,你未来就会越学越快的,因为你会自己总结。这就是学习的一个过程,当你有了一个系统的知识树以后,然后你去填充这个树,把它全部填满了,你自然就学会了。
但是,我学 Rust 语言就没那么快,虽然 Rust 我也在套,但套完以后,准备上手写点东西的时候,就发现挺复杂。
我讲一下我学 Rust 遇到的问题。首先,Rust 有所有权、生命周期、借用(借用就是引用)、共享各种各种乱七八糟的概念。
我写代码,要共享内存。但是 Rust 不支持共享,一个变量赋值给另外一个变量,所有权就转移了。但是我偏要实现共享,然而共享就要用引用,引用就要玩生命周期,我就去写 Lifetime ,写 Lifetime 又要写多线程。多线程里面必须得用闭包,我就要在闭包里面玩共享变量,闭包里面我就要用 Lifetime……完蛋了。
这个代码,我调了 3 天都没调通,编译我都编译不出来。我到 Stack Overflow 上问了这个问题,两天以后有人告诉我答案了。我看那个语法,哎呀,我都崩溃了,我是绝对不可能自己想得出来的。所以我想说为什么 Rust 门槛有点高,当我想去干一件事情的时候,我却发现我干不出来。所以我觉得它不是很成熟,学习门槛太高。
学了就忘怎么办?
很多同学说自己学了就忘,这种情况下,要不要继续坚持。
我觉得你学了就忘,是因为你在用记忆去学,而不是基于问题去学。任何一个技术,都是在解决一个实际的问题。你一定要明白,你学这个技术,它到底解决什么样的问题,它是为什么而生的。当你明白了这个“为什么”以后,你才能够记住那些原理。
“为什么”是件很重要的事情。大家可以看我的 CoolShell 上的一篇博客《如何做一个有质量的技术分享》,你必须要告诉用户为什么,到底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。
Why 这种学习方式,我们叫理性学习;What 这种学习方式,我们叫感性学习。任何事情都是先从感性从是什么开始,因为一开始你也问不出那么多 Why。比如数学是 10 进制,不是 2 进制,不是 8 进制,也不是 16 进制,那为什么一开始就设计成 10 进制,但是时间又是 12 进制?这些东西,你不知道 What 是问不出来的,但你一旦问出这个 Why,没人告诉你,你的老师可能都不知道。
你的学习一定是从感性到理性的,所以一开始你大概知道有那么一回事,慢慢地看的东西多了,顺理成章你就会想去了解一下为什么。比如说我学 Windows、Unix、 Linux 这三个系统,里面有很多东西是相似的,有些东西又不太一样的,学多了以后自然会问为什么 C 和 C++ 全都是玩指针, Java 里面为啥没有指针?
如果只学单一的东西,你不会有那么多疑问。你看多了,学多了,开始比较,自然会有疑问,有了疑问就会想去探究背后的 Why。
还有就是你遇到一些实际的问题,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时候,也会去真正地理解这个技术。总之,带着问题去学。
对我影响比较大的书
技术书,对我影响比较大的是《Effective C++》,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作者 Scott Meyers 的严谨精神。他不是把一个技术设计出来就好了,他会想这个事有各种各样的副作用,然后这些副作用怎么不断地求解,这种求真精神让我很受震撼。所以为什么 《Effective C++》是一本全球畅销书。很多后来的书,比如 《Effective Java》、 《Effective GO》都在模仿它。
书中有一句话,其实我记了一辈子,他说:“美丽的东西都是肤浅的。”意思就是你看得见那些美好的东西都是表面上的,所以他就是肤浅。你把它剥开了以后,那些东西才是比较深刻的东西,所以千万不要被美所迷惑。哈哈,这也是我教育我们家孩子的,但是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感受到这个东西。
第二本书是让我感觉写代码有一下子能够提高的《Code Complete》。这本书可能有点过时,微软的书,但是内容非常好。装在书包里面还挺重的,可以防身,你遇到有人要抢你,先拿这本书先,就是随身带着一块板砖,可以拿着来打人的。
这本书讲了怎么样把一个代码写好的各种各样的方向,以前从来没有人跟我讲过这些东西,没有训练,所以这是一本让我觉得很爽的一个东西。和这个书更相似的是像《设计模式》这样的书,比如《Beautiful Code》,就是教你怎么写代码,怎么组织代码,《重构》也是。
还有另外一本书,对我影响比较大:《Rework》。它不是技术书籍,但是我被它里面所有的想法,严重洗脑了。
里面讲“条件受限是个好事”,因为条件受限可以倒逼你抓重点,倒逼你做自动化,倒逼你简化。我突然就想起我以前买不起书,那个条件受限的时候就必须要用更聪明的方式去学习,因为你买不起书,所以你必须要画知识图,全部都是在条件受限。要是我条件不受限,可能我就不会这么样,我就会去买书,最后书堆着都没法看。
还有一个观点,就是挠自己的痒处,自己觉得不爽了自己要去改变它。所以我觉得这个世界上很多能创业的人,或者说是能改变世界的人,一定是不能忍的人。各位,如果你今天什么事都能忍,你想一想还是忍了,我不去抗争了,你一定不会成为这个世界的厉害的人,你一定没有什么利益的噱头。
这个世界是属于那些不能忍的人的,因为你不能忍了你才会想去改变它。知道吗?各位。从你身边的一点点小事开始,你觉得不能忍了,不能抱怨了,你决定行动起来,改变点什么,这时候,你就会琢磨怎么才能更好。所有的东西都是从不能忍开始的。
如果你什么都能忍,那对不起你一定是韭菜。我看过的很多好的产品经理,他们都是不能忍,都是各种不能忍。所以他们就可以做得很好。不能忍的人一般标准很高,就是这样子。
35 岁危机
我在一些群里,40 岁程序员的群,然后还有些 35 岁以上程序员的群。我觉得那些群我连一天都不想看,太无聊了,里面就是各种八卦,我不知道为什么这些中年人天天都喜欢聊八卦,今天看见这个社会热点又怎么样,那个热点又怎么样。
我觉得是这样的,不要觉得 35 岁、40 岁会是一个坎。我今天也在写代码,有句话是这么说的:“人不是因为变老了才没有热情,而是因为没有热情才会变老。”
有的人说我老了,我学不动了。不是的,因为你学不动,你才变老了;不是你老了,你才学不动。这个世界上有大量这样本末倒置的因果关系的逻辑,如果你学得动,或者你还对这个事情充满憧憬,有想法,愿意去奋斗的话,70 岁你都不老。
像我今天这个样子,我也不觉得我老。我觉得很多年轻人可能还不如我,他们在 20 多岁、30 多岁,可能就已经放弃了自己的人生,我今天还没有放弃。所以, 35 也好, 40 也好,不用去想这个数字的事。

上一篇
随机
下一篇
没有了
赞 (0)

评论区

评论一下~


39+43=?

暂无评论,要不来一发?

回到顶部